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43.9万辆,同比增长61.0%,环比增长32.8%;1~2月累计零售77.0万辆,同比增长22.8%。
新能源乘用车高增长的大背景下,车企和专家提出了不同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持续亏损
3月初,部分新能源车企率先公布销量,增速远超去年同期水平。然而,有企业负责人道出新能源车增量不增利的实情。
3月1日,比亚迪公告,2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9.37万辆,同比增长119.4%;本年累计销量34.5万辆,同比增长90.13%。
同时,广汽埃安数据显示,2月销量3.01万辆,同比增长253%,环比增长了195%,摆脱1月的下滑态势。1~2月累计销量4.03万辆,同比增长64%。
新能源领头羊车企高增长的同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协同发展的建议》(下称《建议》)。
《建议》称:“在企业发展层面,电芯标准不统一导致重复投资、竞争加剧和缺芯贵电等因素驱动,新能源车企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受制于缺芯贵电、产业链利润不均衡、补贴退出和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除部分领先企业外,大多数新能源企业持续亏损;从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尚未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预计多数企业亏损周期将再度延长,持续亏损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难题。”
据此,朱华荣提出改善建议:“政策聚焦中端市场持续发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研究针对中端市场的购车支持政策,不断优化市场结构,持续注入发展动能。”
在“大多数新能源企业持续亏损”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研究针对中端市场的购车支持政策”?虽然朱华荣在《建议》中没有明确提出“补贴”二字,但意图已经非常清晰。
结构调整
去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盈利困难,今年能否改善?
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退役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标准化工作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魏安力认为:“纯电动车盈利的窗口期即将到来。”
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装备能力提升,综合成本下降是大概率事件。魏安力指出:“2022年有汽车企业负责人提出在给电池厂打工,2023年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随着动力电池产能扩张,供应充足,上下游利润区间将会合理分配,所以今年电动汽车盈利能力有望改观。”
另一方面,在魏安力看来,2月部分企业纯电动车保持高增长,释放出积极信号。他认为:“由于春节假期的原因,1月份的销量数据参考价值不大。但是,从近期部分电动车制造商发布的2月份销量数据看,同比增速高达80%~90%,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相信一季度整体数据出来之后,就能够判断出电动车独立维系增长的窗口期打开了,企业将迎来盈利窗口。”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从电动车产业发展的进程看,产业结构调整期即将到来。魏安力提出:“就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大脉络而言,从原来的‘十城千辆’到全国各地发展政策补贴的导向,国家财政补贴支持,一直到补贴开始宣布退坡,退坡完成……这个过程既是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恰恰是产业进行再一次调整的阶段。在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电动车企业带领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期。部分企业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尽管目前仍然需要面对电池的保障供应问题,但这些企业今年有望实现更大发展。”
对于竞争中暂时处于不利局面的企业,魏安力建议称:“处于第二、第三梯队的电动车企业,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殊应用场景,走特殊的专业道路,现阶段盲目比拼规模可能会面临出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