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晚,腾势汽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回应深圳市爱出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iGO分时共享平台)声讨千余辆腾势电动车出现电池故障争议事件。
(资料图片)
声明中,腾势汽车表示:“关于相关方提及的内容,系因合同履行产生争议,目前仍在法律诉讼程序中,尚未审结。腾势汽车在此呼吁双方积极配合法院审理工作,加快上述纠纷依法解决。同时呼吁避免使用以不正当炒作舆情的方式损害品牌并涉嫌干扰司法程序的行为。对于上述行为,我方表示强烈谴责并保留依法追责的权利。”
在此次声明中,可以明显看出三个信息:
一、双方确实存在冲突,但系属于合同履行争议;
二、双方争议已经诉诸法律,IGO出行此时有舆论审判之嫌;
三、腾势不打算息事宁人,态度强硬;
对于腾势的这则声明,有部分声音认为腾势在刻意回避问题,并没有对IGO出行所炮轰的电池衰减、续航问题给出正面回应。但其实从法律层面看,这则声明恰恰是最有力的回应——既然协商不成,那就由法律判定孰是孰非。
此时有必要再回顾事件始末:
2月10日、11日,出行品牌“iGO”连续发布《关于1033辆比亚迪腾势电动车电池故障纠纷的声明》和《店大欺客!1033辆腾势电动车出现电池故障,比亚迪请给我们一个说法》两篇文章,声称公司购买的1033辆腾势电动汽车出现电池故障。
随后,2月12日,iGO出行创始人吴建明又发布一则视频“6年亏6亿!噩梦源于对比亚迪腾势的一次"信任" ”。
据文章和视频内容称,深圳市爱出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于2016年8月和2017年5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向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购买“腾势300”新能源汽车共1033辆。但从2019年开始,绝大部分车辆出现了电池故障、电池续航能力持续严重衰减等问题。这1033辆车电池续航能力远远低于官网承诺的“300公里续航能力参数”,实际上的续航只有150公里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分时租赁的基本要求。
而且在售后方面,iGO更是指出,比亚迪态度傲慢,“店大欺客”。iGO从2019年开始不断就车辆的质量、售后服务与比亚迪腾势不断进行磋商,但比亚迪腾势却一直高高在上,态度傲慢,从不回函。导致车辆被迫停运闲置,造成公司经营陷入绝境、濒临破产,已经损失6亿元,且相关损失仍在进一步扩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维权文章和视频一经发布,就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应。这也是腾势发布上述声明的主要原因。
坦白说,如果确如腾势所言的此事已在走法律程序,iGO在这个时候搞舆论维权这一出,着实有炒作舆情的嫌疑。
公开资料显示,“iGO出行”分时共享平台是汽车租赁行业新兴的一种租车模式,是面向都市高端白领的互联网智能生态出行的产品,依托手机APP实现一键取还车,随租随停,享受24小时自助便捷式服务。
而腾势品牌则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公司与比亚迪于2010年合资成立,是中国第一家定位高端的新能源汽车合资品牌。2021年12月,双方签署了腾势的股权转让协议,即戴姆勒将所持有股份转让给比亚迪40%,该转让完成后,比亚迪和戴姆勒对于腾势的持股比例变更为90%和10%。
在比亚迪主导后,腾势情况逐渐好转。2022年8月,腾势推出MPV车型D9,并于10月26日开启交付。在2023年1月实现了6438辆的销量,一跃成为当月MPV销量第三。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还在微博上表示,争取3月实现交付量破万。
只不过,如今的iGO维权事件会对腾势的进一步发展有何影响,还有待观察。
但就事论事,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也越来越曝出更多的问题,那纠纷就会越来越来越多,舆论维权固然需要,但还是要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
还是那句话,我们万不可做舆论的起哄者。(采写|汽车有智慧 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