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正在酝酿一场“零碳革命”,先行者已高举旗帜行动起来。

华友钴业成都巴莫公司通过零碳正极材料工厂认证、宁德时代在四川宜宾建成零碳工厂、远景动力在鄂尔多斯创设零碳产业园……从上游原材料到动力电池生产,“零碳”带来的不仅是热度和呼声,更是由表及里对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推动。零碳愿景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将推动动力电池产业链从材料端、设备端、到生产制造等各环节的大革新,未来几年会是重要的“窗口期”。

市场倒逼发力

产业链兴起“零碳”风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运输行业减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对于不同类型的车辆,关键环节各有侧重。纯电动汽车的减碳减排,需重点抓动力电池生产。

经测算,现阶段1kWh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生产所需能耗分别为82.91kWh和85.78kWh,折算碳排放量分别为5.06万吨/GWh和5.23万吨/GWh,主要集中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池生产环节,三者合计占比接近90%。因此,动力电池产业会是碳中和的先锋,同时也将首先直面变革。

“动力电池产业链‘零碳’的兴起,源于全球碳中和趋势下,欧盟要实施的《欧盟电池法规》以及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碳关税)等政策法规。”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佑鹏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政策和法规要求动力电池供应链减排,并规定从2024年7月起,只有申报了碳足迹的动力电池才能投放到欧洲市场。

曾佑鹏强调,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约占全球30%以上的份额,发展空间巨大。动力电池企业未来想进入当地市场,需对标欧盟的碳排放法规,否则将被拒之门外或面临高额的碳税。上述种种因素倒逼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视“零碳”制造,并且将对未来的行业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据悉,宝马、奔驰、大众、沃尔沃等欧洲车企已对供应商提出要求,未来进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溯源和申报,倒逼动力电池企业将碳排放管理落实到整个供应链。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认为,基于碳中和的大背景,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动力电池供应商纷纷发力抢占零碳主动权,建设零碳工厂,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同时也必将向上追溯,要求上游材料、设备等供应链协同发展,以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进而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材料耗能结构的转变。

有行业人士表示,外部的压力、限制、约束,客观上赋予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如果能化危为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中国制造将开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对于制造业来讲,实现‘零碳’不是拍脑门。动力电池实现‘零碳’更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规划,不是随便说说。现在很多企业虽已公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但问起详细的规划和投入,大部分的回答都很笼统模糊或根本答不上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动力电池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划“零碳”路径,暂时还属于保密项目,或今年晚些时候对外公布。

绿电应是源水

产业链上下游需同心协力

事实上,对于当下动力电池行业对外宣称的“零碳”,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并不准确。原因在于,动力电池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基数大,降低能耗后数值依旧较高。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直言:“动力电池目前实现零排放完全不可能。”在他看来,动力电池实现“零碳”,需从采矿环节就进行碳足迹的追踪,确保产品生产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都可追踪、可溯源、可计算、可量化,这意味着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必须同心协力。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火电的占比较高,不可能实现“零碳”。再加上动力电池上游的各级供应商也要实现“零碳”,存在极大挑战。在他看来,现在零碳正极材料工厂、零碳工厂、零碳产业园等都是局部或在示范园区内实现了“零碳”,是小范围内的零碳。“‘零碳’的实现是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事情,依赖于我国电力结构中绿电占比的提升。”吴辉称。

有鉴于此,发展绿电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赛迪智库安全产业所与世界工业研究所合作编译的研究报告——《开拓进取:零碳汽车的材料脱碳之路》提到,电池减排模型的重点是活性材料(包括阳极和阴极)生产和电池包生产。因此,脱碳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使用低碳供电,具体做法是把生产场所转移到低碳电网的所在地。通过转移,预计每辆汽车可减排1.5~1.8吨二氧化碳,降低到只有目前排放量的一半;二是把高排放生产流程变成低碳供电模式。

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指出:“无论动力电池本身,还是上游产业链,实现‘零碳’的核心都是解决能源端的‘零碳’。”据悉,这也是远景动力在鄂尔多斯建立零碳电池产业园的原因,当地风光综合能源富集,能够实现能源供给侧的“零碳”。

从源头来看,动力电池工厂的选址变得无比重要。比如,宁德时代位于四川宜宾的“零碳工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市境北部,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据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

而根据远景动力给出的零碳实现路径:一方面是自身的减排,另一方面是帮助供应链减排,整体降低电池的能耗。而在减排手段应用后,还会有一些残余的碳排放,则通过在吉林、辽远等地开发的森林碳汇抵消掉,最后实现电池的零排放。

“考虑到动力电池产业链非常长,需要行业协同发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时间。凭一家企业或几家企业的力量不可能实现产业零碳发展。”吴辉说。即使动力电池工厂实现了“零碳”,还需要保证其上游各家供应链也是“零碳”。换言之,动力电池企业不能“自扫门前雪”,还要清除“他人瓦上霜”。记者了解到,很多上游材料供应商向远景动力寻求帮助,想在零碳产业园内实现“零碳”。这对动力电池企业管理上游供应链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推动技术革新

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赋能

绿电是实现动力电池零碳的基础,能源成本占上游电池材料制造成本的30%左右。依托低成本的绿电,相关企业将进一步提升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主动权。不过,整个动力电池生产环节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要求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工程制造流程。

远景智能副总裁、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孙捷对零碳产业园特性进行的深度解析,或对行业有借鉴意义。他表示,零碳产业园涉及的几个关键要素指标,除了绿电供应,还包括按照“1.0”、“2.0”、“3.0”循序渐进发展、结合当地产业的特性进行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布局与规划,更要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能碳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化赋能。

可以看到,无论华友钴业成都巴莫“零碳”正极材料工厂,还是宁德时代宜宾“零碳”工厂,抑或远景动力“零碳产业园”,都将技术革新、数字化工厂、智慧管理系统等环节贯穿于供应链,从根本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未来,这将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要素之一。

根据远景集团发布的《2022碳中和行动报告》,远景动力江阴工厂于2021年进行了一系列工艺革新,如导入涂布烘箱的蒸汽冷凝水余热回收、产线湿度控制,优化正极搅拌工艺;采用高效制冷系统,综合COP>6(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制冷系数),并选用低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全球变暖潜势)的环保型制冷剂;引入远景智慧能效管理软件和方舟能碳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能碳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消耗,精益管理用能成本等。

华友能源则围绕退役动力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开发了安全管控体系、产品溯源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公司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实现产品的良性运营,华友能源开发了云端电池管理平台、智慧能源系统平台、高性能物联网平台和梯次锂电池产品运营平台。

华友钴业成都巴莫公司在产线设计阶段,就研究采用低能耗相关大型装备;在项目建设阶段,采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产线运行阶段,自主开发智能制造系统,实时掌控生产线运行状态和能耗。

宁德时代四川宜宾工厂通过在能源利用、交通和物流、生产制造等环节不断改造和创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用更少的原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该工厂不仅有自主研发的CFMS智慧厂房管理系统,搭建了数字化生产中控管理系统,还采用全局化目视管理大幅降低工序损失,AI视觉检测系统自动学习和提取缺陷特征等。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零碳”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优化,工艺优化、效率升级等都将对锂电设备企业提出新的要求。

体现成本优势

“零碳”或影响未来生死成败

对动力电池行业而言,减碳减排是大势所趋。不过,目前业内还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现阶段,我国正在制定整车的碳足迹管理法规,比如碳排放的计算、上游的追溯等,相关文件一旦公布并实施,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现在要等欧洲的法规,以及国内的具体规定细则出台后,才能谈及影响。针对欧洲一些特别重视碳排放的国家,如果企业产品的碳排放指标太高,不利于出口。”崔东树说。

对于整个动力电池供应链来讲,这场“零碳”革命已经开始,先行者正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于清教指出:“全球性日趋严苛的碳排放法规下,零碳是动力电池企业未来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绕不开的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加快技术与工艺创新升级,掌握零碳转型主动权,是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零碳转型中,跑得快而稳的企业,肯定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推动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吴辉认为,零碳或低碳电池目前还没有体现出成本优势。“如果用绿电生产的产品与用火电生产的产品,在成本上没有区别,那么企业还会选址在电费成本低的地方。如果使用绿电的比例成为比较高的加分项,企业肯定会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他说。

“到时候,在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动力电池企业,能够跨过减碳这道门槛,而落后的企业就被踢出局了。而且,这也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事情。企业的发展应提前与国际接轨。否则,不仅成本较高,还容易走错路。”崔东树表示。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的产量约占据全球市场的70%,保持较为领先的地位。随着产业链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孚能科技、国轩高科、华友钴业等正在加速“零碳”目标的落地和实践,未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仍有较大机会保持优势。

曾佑鹏提出,未来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汽车碳排放或将向欧洲看齐,低碳甚至零碳会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需要看到,欧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如Northvolt、ACC、Hydrovolt等也在加速崛起,加上车企也在加速推进自建电池厂,如大众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建立6家电池制造厂,未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场气势如虹的零碳革命,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能否将既有优势保持下去,甚至形成新的优势,考验着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未来几年的“窗口期”内,积极探索实现零碳的路径,协同供应链升级发展将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记者 赵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