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内拿地50-100亩、建成后产值达10亿元以上、计划到2025年初步达到科创板上市条件……这几天,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的江苏亿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蜜正信心满满谋划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
【资料图】
“我们团队选择海门作为总部,缘于海门的‘东洲英才’引培计划。”李蜜说,团队从事舵轮、伺服驱动器、激光导航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智能工厂、智能仓库和智能物流的自动化搬运设备等提供最先进可靠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2021年11月,李蜜带着“自然导航及运动控制系统”项目在海门“东洲智荟”项目路演中脱颖而出,获得资助,亿控总部基地由此落户海门,去年实现产值近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5亿元。李蜜说:“海门优良的人才环境,可以让我们专注开发AGV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这一细分市场,争取像博世工业那样,成长为一家世界级企业。”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两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持续优化升级人才工作生态,全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构筑海门人才集聚强磁场,构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让海门成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梦想的天地。到目前为止,海门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136人、省“双创人才”109人、“双创团队”15个。
铺设人才创新创业新赛道。近两年来,海门抢抓多重叠加的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放大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国家级大交通形成的区域优势,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技术海工船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主导产业链,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盟海门铺设新赛道,让各类人才带来的项目和技术落得下。
2017年,生物制药领域国际知名专家罗顺博士被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流的投资环境、高效的政府服务所吸引,在临江新区创办澳斯康生物公司,去年该公司成为“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开创海门先河,旗下的健顺生物成为截至目前公开数据显示的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具备工业化生产规模及能力的培养基工厂。澳斯康及旗下健顺生物已顺利完成多轮融资,交易总金额超30亿元,目前已申请科创板上市……各类高层次人才加盟海门主导链产业创新创业,助力海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年增速超过30%。
构建人才创新发展生态。海门根据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特质,构建闭环政策和服务体系,设立“海门人才日”,营造全社会聚才、爱才、育才的浓烈氛围。
“目前我已经在海门定居了,老婆在这里有了新工作,孩子也有新校园。政府、企业提供的人才政策和服务非常贴心,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发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在这里,我对个人发展很有信心。”赵祖喜介绍,他所在的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越野车及越野赛用车氮气减振器的研发与生产的企业,生产设计的K-MAN FM-58氮气减振器成为坦克300原厂改装减振器,“通引进创新人才,目前企业拥有一支60余人的研发团队,专利数已经达到了80多项,我们越来越多的产品用在了JEEP牧马人、奔驰G、坦克300等车型,被比亚迪定为单一供应商。”
去年,海门编制发布了全省首部“人才发展现代化行动纲要”,以战略规划引领人才工作整体提升。制定出台人才新政“35条”,迭代升级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等政策,集成优化科创、金融、配套奖励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探索开发“东洲英才码”数字化平台;开通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建成运营海门首批青年人才驿站;常态化开展符合青年人特点的各类活动,举办“缘·东洲愿”青年人才联谊交友活动,共有50对青年人才喜结良缘,举办了集体婚礼。
“海归”张英回到家乡,发现海门城市越来越美,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高科技企业也很多,提供的优质岗位也吸引人。在海工作还能享受6000元/月的生活津贴和60万元的购房补贴,他选择留在海门,建设家乡。“回来以后,单位还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和家属的工作问题,为我免去后顾之忧。现在我的科研工作也有了初步的进展。”张英说。
如今,越来越多像张英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到海门、扎根海门。与此同时,海门也以一座城的诚意礼敬人才,开通东洲英才就学、就医“绿色通道”,帮助21名高层次人才申领第二期南通“江海英才”生活津贴及购房补贴共计226万元。组建运营科技人才发展集团,牵头成立人才学会,推动设立首期规模1000万元的“东洲英才”投资基金,持续构筑区域人才竞争新优势。
2月26日,海门举办今年首场“东洲智荟”项目路演,评审中5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直接获得300万元资助,后续根据项目发展绩效评估最高可获得资助总额1000万元。同时还可享受1000万元贷款贴息、2000万元股权融资以及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创业场所等配套扶持。(作者:刘海滢、刘华、朱炜)
[编辑:黄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