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孤山有关的林姓名人,当然很多。

有一位叫林净因,据说是日本馒头的始祖,也是林和靖的族人。


【资料图】

就在林和靖墓后面有一座小亭纪念他,本文按下不表。

本文主要讲林和靖,林则徐,林启,这三位林姓名人,祖上都是福建人。

孤山隐逸文化代表:林逋

西湖孤山最有名的人,当属北宋名士林逋。

其清高自好、恬淡自在的生活态度,成为中国名士风范和隐逸人格的典范。

影响力甚至抵达朝鲜与日本。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和靖先生、林和靖。

是北宋时期隐逸诗人的代表人物。

他在西湖孤山上建了一座小屋,取名为“巢居阁”。

隐居了二十多年,一生不婚不育。

以梅为妻,认鹤为子,梅妻鹤子由此而来。

他每天写诗画画,种梅自娱,

每日开支极省,偶尔卖些字画,生活清贫自得其乐。

他写的《山园小梅》等诗,描述了西湖和孤山的美景,广为流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堪称咏梅绝唱,孤山梅花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大隐隐于市,孤山不算偏远,想来结交大网红林和靖的客人非常多,

林和靖自有避客的办法,平日里乘一叶小舟徜徉湖山,无所寻觅,完美避开粉丝。

若有好友来访,家童便放出两只白鹤,飞上西湖上空,招呼主人返回。

林逋爱孤山,爱孤山之梅,生前他就在自己的巢居阁旁,修好自己的坟墓。

元灭宋后,曾盗挖110座宋陵的番僧——杨琏真伽,把林和靖的墓挖了,以外有宝贝。

结果里面只有砚一方、笔一支。

如今,在孤山上建造了“梅林归鹤”的纪念景观。

这里有《舞鹤赋》刻石、放鹤亭、林墓等遗迹,并在周围种满了梅树。

唯独少了巢居阁。

孤山修缮祠墓:林则徐

林和靖死后八百年,嘉庆二十五年 (1820)秋,

有“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的青年官员林则徐来到杭州,任杭嘉湖道。

他在杭州时间不长,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个月。

但他政绩斐然:鼓动办学、修理海塘、查办聚赌、廓清吏治、整顿盐政。

虎门禁烟是林则徐人生的高光时刻,但真正让他在清代政坛脱颖而出的是,治水功绩。

我在杭州海塘博物馆看到一份资料:林则徐自掏腰包带头捐银,修理海塘。

水利部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名录,林则徐的名字赫然在列。

说远了——话说林则徐在杭期间,政事之余,少不了走马西湖,吟赏山水。

有一天来到孤山,林则徐对林逋这位本家先人,当然心怀敬仰。

看到眼前的祠和墓,破败不堪,当即决定修缮林和靖的祠墓,并在周围补种了三百六十株梅树。

当年秋天,修缮工程完工,他在祠堂里写下对联:“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

林则徐在杭州期间,除了修林和靖的祠墓,还修了于谦祠墓。

道光二年(1822),想做事,能做事的林则徐,集资重修了三台山的于谦祠墓。

重修工程完工后,他撰写《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一文作为纪念。

文章中,林则徐十分感慨:“维公纯忠伟伐,与岳忠武同昭天壤“。

在杭州,他最佩服的就是这三个人:林逋、岳飞、于谦。

孤山补梅人:林启

孤山路1号,放鹤亭的东面,孤山北坡,有一座飞檐翘角的小楼。

如果你走在北山路上,一定见过这座小楼,它叫林社。

这是为了纪念杭州的父母官林启而建的。

林启是杭州知府,他在杭州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

从1897年到1899年,他先后创建了养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和浙江蚕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开创了近代教育事业。

林启在杭州时,与林则徐一样,也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本家先人林和靖先生,也曾在孤山种下一百棵梅树。

1900年,林启在杭州知府任上病逝,享年62岁。

当时,林启的家人从福建来到杭州,想把他的遗体护送回老家安葬。

可是,杭州人民要求把林启安葬在杭州,双方争执不下。

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为由,打动了林启的家人。

最终,林启被杭州老百姓安葬于西湖孤山的北麓。

并在墓旁修建了一个名为“林社”的中式祠堂来祭奠他。

由于长时间失修,中式祠堂渐趋荒废,1946年,杭州的蚕丝业和教育界人士,呼吁重建,并设计成一层坐南朝北的小洋楼,1951年完工。

近30多年来,林社常年作为单位办公使用,无人知道这原本是关于林启的小楼。

直到2003年才重新恢复成“林社”,并立起了一尊铜像以纪念这位爱梅的杭州老市长。

关于林社的视频,已发布

后记

孤山的梅,是对文人气质的书写。

林则徐,林启两位林姓后人,通过补植梅树,维护了孤山的魂魄。

林和靖是出世的,林则徐,林启则是入世的;

然而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矛盾摇摆。

林则徐和林启,一生宦海沉浮,难免有进退两难的艰难时刻。

但他们在湖光山色中,疏影梅香中,可以感悟形而上的东方智慧。

进而平复忧愤、疗治伤痛,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恐怕也是西湖的文化魅力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