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智能网联化的新车占比超过15%之后,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使用端的管理,才能确保其市场化进程。

然而,目前智能新能源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却面临各种问题,需要包括管理部门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内的各方,协同创新,探索更多可行性方案。

1

向使用管理要增速

“新能源、智能网联带来的汽车产品形态之变,用户需求之变和产业生态之变,正在重构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以出行补能为代表的新生态正在促进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正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周治平所言,要想保持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势头,必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于是,智能新能源汽车由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成为现阶段的重点。事实上,在使用端,智能新能源汽车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好协同,共同提升使用体验。

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看来,要想推动电动汽车的高质量继续发展,需要进一步降低重量、下调价格、增加性能、提升安全性,尤其是在使用层面,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需要加强。数据显示,截至6月,车桩比仍为2.5:1,除去2020年之前建设的已经老化的充电桩,车桩比仅为3.5:1。其中,公共充电桩仅占40%,全国换电站保有量截至今年7月也仅有1600余座。总体而言,全国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仍然不足,需大力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当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之后,使用环境的改善对于销量的持续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意义上讲,新能源汽车就是在抢占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与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中,智能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成本、便利性等方面全面追赶、甚至超过燃油车之后,才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而当政策(补贴)的支持力度减弱之后,使用环境的改善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使用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管理部门加强使用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未来,工信部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新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改革步伐,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用市场化的办法促进整车企业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发展;落实车购税、车船税、消费税、路权税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加快充电桩建设,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提出,要加大使用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王青也表示,加强使用端的优惠是构建新能源汽车行业良好使用环境的重要组成。他提出,可以出台停车优惠、高速费减免等使用环节的税费优惠政策,促进车主使用新能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说:“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支持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措施,汽车企业要顺应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发展方向,加快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介绍,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市场监管总局正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探索沙盒监管制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方面,用召回管理强化安全的同时,沙盒管理将成为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要探索,在可控范围内实行容错纠错机制,更好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3

充电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至关重要

“充电基础设施将决定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的判断正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实。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充电基础设施能否跟上市场需求,确保新能源车主的用车体验,不仅决定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能新能源汽车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也因此,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智能新能源汽车使用管理层面的重中之重。

现实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大中指出,当前充换电服务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用户、运营商和电网面临着多个痛点亟待破除,如安全性、充电速度等;而对于运营商,盈利问题仍是困扰。同时,充换电的随机性和无序单向不可调性等特性也对电网提出了挑战。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也提出,在新能源汽车规模突破千万辆之后,简单的靠充电网已不足以支撑。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穆拓睿也强调,充电已经是当下新能源用户最重要的用车场景,无论是车企、充电服务提供商还是基础设施运营商都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为车主构筑更好的充电使用体验。

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提出了更具体的问题。冯兴亚认为,技术层面一定要有前瞻性,“随着800V高压充电技术在各大厂商中的快速推广,大功率充电桩的规划及建设明显滞后。截至7月份公共领域大于60千瓦的高功率直接快充装仅占43.4%。现有充电设施,无法适应汽车充电技术发展的要求,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等问题。”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也提出,要补齐充换电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制定充电优惠政策,降低使用成本。

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各方提出了一些建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虹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冯兴亚针对充电基础设施面临的技术缺乏前瞻性等问题,建议企业和政府联合攻坚,为新能源汽车创造全球领先的使用场景。张夕勇则建议,推动峰谷电价普及应用,引导商用车进行有序充电,对新能源物流车辆给予不低于实际充电总额20%的用电奖补政策。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倡议,要共同构建普惠均衡的用能服务体系,共同推动跨行业联合创新,共同推进平台互通,数据融通。

4

加强电池回收体系建设

加强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汽车行业向使用管理转变的重要组成。对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而言,目前,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仍是难点。冯兴亚表示,要加快电池回收体系建设。“新能源二手车之所以不值钱,根本就在于报废的动力电池价值不明确。”在王青看来,明确退役动力电池的价值,从根本上提升新能源二手车的价值,是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的重要组成。

目前,在动力电池方面出现产业链相关方责任需要落实,全链条协同监管机制有待加强,拆解技术还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震坡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不对称、梯次利用技术亟需突破、自动化技术装备需升级三大挑战。

而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的管理,不仅关系新能源汽车车辆本身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动力电池原材料来源的稳定。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处长张凡指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新兴体系,决定了它的体系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当前回收利用市场正发生变化,废旧电池残余价值上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曾毓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为电池企业大规模使用再生材料生产新电池提供政策保障。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一级巡视员周志强则表示,要提升废旧动力电池污染防治水平并完善回收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拆解处理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移动的数据库,信息安全也成为使用过程中包括车主在内的各方担心的问题。加强数据监管,提升信息安全也成为智能新能源汽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王金玉)

推荐内容